國外經驗

美國長輩互助自力照顧

根據美國調查,90%以上的銀髮族希望在自己家中安老及自力照顧。波士頓燈塔山村有群退休人士和家屬發起互助式會員制組織,運用時間銀行的概念,會員可以提出服務需求,也可以提供志工服務,小到幫出遠門的人照顧家中寵物,大到找人更換家中的水電,透過社區的互助服務,賦予銀髮族照顧自己的能力。

英國會員式互助圈

英國派地斯堡(Participle)是家社會企業,50歲以上的公民即可申請加入他的互助圈,年費30英鎊,會員得到每月社交活動行事曆,和免付費服務專線,服務包括家事服務類(如刷油漆)、社交類(如喝下午茶)、學習類(學習科技產品)、健康促進類(例如一起去公園運動),透過這些方式,讓退休者延長獨立生活的時間和能力。

參加日本長照展

日本長照四合一展覽會,於2019年4月,在大阪國際展覽館舉行,包括無障礙、急性後期照顧(慢性病照顧)、未來護理、居家照顧等四大主題,是日本地區最專業,規模最大的展覽會。參觀展覽的民眾,除了照顧者及被照顧者外,也有許多年輕人及學生參加,不難看出日本政府,對於長照觀念往下紥根,所進行的努力。

訪問絆家失智症中心

我們現在到了奈良若年性認知症支援中心,等下要進去做個訪問,如果來這邊的話,可以幫他們點咖啡、飲料、下午茶,來當作支持他們的財源收入。一進咖啡廳,看到牆上的黑膠唱片,聽著英文老歌,感受到濃濃的懷舊氛圍,失智症患者在溫馨的小空間進行諮商,家屬可在咖啡廳享用咖啡、手工餅乾及失智症患者參與製作的桔子醬。

復健活動的設計

比如失智症患者要在這個桌子種植物,假如要種在三個地方,一般人很容易做到,而且可以種得很整齊,對失智症患者則必須將種植分解成幾個動作,而且都不出錯,須先在瓦楞紙箱上挖洞,讓失智症患者練習精確地插對位置,如果沒有標示的話他就沒有辦法完成,製作容易讓他們了解的輔助工具,他們就可以做得到,這就是我們要找到解決對策的挑戰。

日本長照政策推動的演進

2014年開始到目前為止,(長照政策)原本只有中央的日本厚生勞動省在推動;現在有更多的政府部會一起來推動,例如總務省(類似台灣內政部),透過散布在各地的地方政府機關,規劃各式各樣的活動來推動(長照);接著連各個政黨也參與運作,不止在預算面,還有在農業、福利及觀光這幾個領,支持社福單位創辦活動來自籌營運資金。(早期失智症機構)在東京、名古屋、愛知等地有很多,因為早期國家成立的研究機構是在這些區域,在關西地區的早期失智症機構,也有些是透過農業來營運,而百分之百透過農業經營,以在地生產來營運的機構只有我們。

失智症患者的園圃

日本失智症支持中心善用空地打造成園圃,志工用木板釘製並油漆花架,使用回收衣料纖維製作的土壤,這種環保土壤質地輕、不髒手,架高的花架讓患者可以輕鬆栽種,選擇香草類的植物來增進嗅覺,透過觸摸植物增進觸覺,看著植物的成長產生成就感,有助於失智症病情的控制。

失智症諮商技巧

每種狀況都不一樣(你想做他不想做及他想做你不知道),狀況一:你想做、他不想做,比如說我現在把您的褲子脫掉的話,您應該會生氣吧,像這樣的狀況失智症患者也會生氣;狀況二:他想做、你不知道,我想要去洗澡但表達不出來,因為你不了解他想去洗澡, 所以他會生氣。首先和家屬交談,最重要的是把耳朵打開傾聽,諮商師先不要說什麼, 單純的一直聽就好,逐步獲得必要的資訊,接下來聽失智症患者怎麼說,不能只知道家屬的辛苦,失智症患者也有他的心聲,平衡的資訊才能判斷如何協助。

早期失智症機構服務對象

2000年開始,照護機構在日本陸續成立,當時都以高齡者為主要對象,在日本,65歲以上的高齡者、40~64歲和40歲以下是不同的區段,最年輕的患者大概20幾歲,(當時)針對40歲以下的相關機構是沒有的,所以早先針對30幾歲的年輕患者,是沒有機構提供服務的,針對40~64歳的患者,沒有很好的環境去參加社會活動,早期像我們這樣的機構,因為沒有預算的支持,都要靠志工來建立好的環境。

早期失智症治療方法

(失智症治療方式)大致上來說跟世界各國一樣,在某個程度上來說,還是要靠信仰來支持,另外在藥物的部分,有時候也會使用像抗精神病的藥,在病患情緒比較暴燥的時候,讓情緒鎮定下來,或者用活動來取代藥物,在病患暴燥的時候,儘量不要使用藥物,針對病患現在為什麼會覺得暴燥,我們試著來找出原因,針對找到的原因,避開原因,自然會看到他愉快的笑容,像這樣的方式是目前大家努力在做的事。

早期失智症中心成立過程

在2011年,日本全國像絆家這樣的籌備機構有20多家,聯合起來向厚生勞動省提出建言,過了好幾年才獲准成立,雖然病患在確診之後資源即會投入,在心理上不得不接受這個結果,但是返回家後心情容易暴燥。可能會突然被公司免職,經濟上會出現困難,在最早的第一哩路,現在就是由我們來支持,這裡如果可以被病患依賴,讓病患重拾笑容就是我們的目的。

傳統技藝為失智症患者帶來新出路

傳統的東西隨著時間慢慢的消失,願意去做保存或承接的年輕人越來越少,身心障礙人士或失智症患者剛好可以做承接,傳統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沒有價值,無法像電器製品那樣透過量產讓價格便宜,因此我們想要保護傳統技藝,同時讓失智症患者可以從中獲得收入,但是初期沒有資金的情況下,跟傳統的經營模式比起來,收益和活動必須要透過行政部門和企業的支援,此後做成績效指標,透過這些指標可以和政府申請到預算, 讓這樣的運作方式得以持續。

改善社會對早期失智症患者的看法

到目前為止,醫院或是醫療機構的病患,和當地住民幾乎不會見面,但是可透過在當地舉辦活動,同時邀請失智症患者和當地居民,(原本)失智症患者與當地居民接觸的時候,常會受到偏見與歧視,透過一起互動,可以成功地降低偏見與歧視,另一方面,雖然早期失智症患者給人的印象,和高齡失智症患者給人的印象差不多,但是其實他們遇到的問題是不一樣的,關鍵在於透過活動是讓當地住民知道二者的不同。

運用科技協助失智症患者

法律規定有些人是沒有辦法開車的,現在機器人的發展,已經有無人駕駛車的研究,還有共享制度,可以把這些多元智慧應用在社區內,現在日本的高科技產業,建議可以全部往機器人和無人駕駛這個方向做設計,把單純的個人操作智慧化,這樣就可以降低個人操作的限制,個人在工作上的價值就可以被提高,期待日本的高科技人才,可以慢慢地往這個方向做出更厲害的東西,讓這些病患可以享受高科技產品所帶來的好處。

與家人一起參加活動

(絆家早期失智症支持中心)每週有四至五天提供諮商服務,採預約制,咖啡廳每週五天營業,週四是大家來聚會的日子,和專家進行交流,讓失智症患者更有活力, 讓他可以更有勇氣,自覺要更正向面對人生,現在我在思考的是,把大學、當地企業、行政資源做結合,像我們一樣投入活動, 形成一個網絡,針對當地的需求投入相對應的資源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