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三種注意力
注意力有三種,維持性注意力,是指長時間可以維持在工作的狀態;選擇性注意力是刻意選擇要注意的東西,而排除不必要的干擾,例如請老人家注意圖片上有幾隻猫,他就不會注意圖片上同時還有幾顆球;分散性注意力,是指同時做多件事的能力,例如老人家走路時無法講話,開口講話就會停止走路。

幫助長輩增進短期記憶
「記憶」是把接收到的資訊「編碼」,然後有系統的「儲存」它,在需要時「提取」出來。短期記憶只能留存30秒,一旦受到其他干擾,就容易忘掉,無法順利將資訊提取出來。失智長輩算零錢時,算到後來會忘記自己要幹什麼?這時可以給長輩聽相關的聲音,或提示熟悉的生活情境來幫助他記憶。

預防失智症的四類方法
2017年底,台灣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,由於失智症無法治癒,預防變得格外重要,預防失智症有四類方法,一、可從事益智活動來鍛鍊腦細胞的連結反應,二、多接觸人群、保持社會互動,三、規律運動、避免過瘦過胖及三高,四、注重飲食、補充特定營養素。

將促進孩童認知工具用於老人身上
根據研究發現,人在年老時,「動作性智能」顯著減退、「流動性智能」會降低,流動性智能指的是推理思考、解決問題的能力,因此有人將培養孩子認知能力的工具和方法,用在老人家身上,發現能有效抑止老人反應速度變慢、記憶力變差等狀況。

影響認知功能的因素
認知功能就是心智運作的結構與歷程。影響認知功能的因素非常廣泛,在生理方面,運動習慣、日常活動程度、慢性疾患會影響智能活躍或退化;多吃維生素C、E、胡蘿蔔素、大豆卵磷脂和DHA對大腦運作有益;在社會心理方面,教育程度、從事的職業、受到的社會訓練、配偶的智能程度都會對認知功能有影響。

光運動無法預防失智症
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發現,單一運動或多種身體運動組合,並無法改善認知狀況。如果要預防失智症的發生,光靠身體運動是不夠的,最好採取多領域的活動方式,才有機會延緩認知狀況的退化。

失智症患者出外活動比待在家好
失智症患者出門很危險,因為定向感變差,容易不記得自己所在的位置或忘記自己要去哪,是不是讓失智症患者待在家比較好呢?這是個迷思。若是活動量突然減少,體力和生活能力就會退化得很快,找合適的場所地點、固定時間接送長輩去參加活動,才是比較好的作法喲!

動物輔助治療
南丁格爾曾說:「小型寵物是長照患者最佳的陪伴者。」動物輔助治療是加入動物參與的一種治療方式,在兼顧人與動物雙向福祉的理念下,經過特定條件篩選和訓練後的動物,可以發揮神秘力量,幫助長輩強化認知、情緒、復健、社會人際、壓力調適等功能。

音樂輔助治療
音樂治療是利用樂音、節奏對生理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患者進行治療。相關研究證實音樂治療能被有效的運用在不同醫療保健及教育環境,包含失智症、情緒控管、舒壓等。透過聆聽、歌唱、敲擊、律動等音樂經驗,可改善長輩肢體動作、表達溝通、認知理解及社會行為。

園藝治療
日本對於長期照顧有二項最新的觀念,其一是強化失智預防服務,其二是推動輕度被照顧者自立,園藝治療就是其中一種方式。園藝治療讓長輩透過照顧花草樹木,感覺到自己被需要、有貢獻,因而有促進心理認知、增加社會互動、提昇身心健康的效果,使園藝的「社會性」功能大於「生產性」功能。

及早發現失智症
失智症病程分為輕度、中度及重度三階段,家屬發現長者出現精神行為症狀,對生活產生影響時,才去就醫,經醫師診斷後,往往已是中度失智症,失智症患者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,平均可存活8至12年,如果能及早發現,就有更充足的時間來規劃與準備,甚至建立新的生活模式以減緩退化。